当前位置:首页>长城资讯>【长城研究】阴山南麓“一段最古的长城”——战国赵长城

【长城研究】阴山南麓“一段最古的长城”——战国赵长城

发布时间:2021-12-21
作者:国家文物局

编者荐语:


因为编制《内蒙古自治区长城保护总体规划》《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内蒙古段)建设保护规划(纲要)》,深刻感受到不同地域长城的差异及其魅力。内蒙古自治区长城资源约占中国长城资源总量的 1/3,特别以丰富的早期长城为代表,值得去了解,去体验。

以下文章来源于文物中的内蒙古 ,作者内蒙古考古研究院


微信图片_20211221204651.jpg

图1 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历代长城分布示意图(编者绘制)

微信图片_20211221204656.jpg

图2 唯一一段位于河谷之中的长城,包头市石拐区战国赵长城

1961年夏天,历史学家翦伯赞、范文澜、吕振羽等,应时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自治区主席乌兰夫同志的邀请,访问了内蒙古。郭沫若、翦伯赞、范文澜、吕振羽、侯外庐,合称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五大家”。1961年,“五大家”中的三大家齐聚内蒙古。

翦伯赞先生将此次访问的见闻,写成《内蒙访古》一文。《内蒙访古》后来成为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对于了解阴山地区的地理环境、古代的民族关系,均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60年后的今天,重温《内蒙访古》这一经典之作,循着翦老的脚步,让我们看看翦老笔下“一段最古的长城”,即分布于今天阴山南麓地带的战国赵长城。

战国时期,东周王室衰微,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争雄。公元前4世纪晚期,七雄之一的赵国于武灵王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发动了著名的“胡服骑射”变革,穿胡人的衣服,模仿胡人骑马射箭的技术,通过学习北方游牧民族的长技,以达到民族融合、增强国力的目的。

微信图片_20211221204659.jpg

图3 呼和浩特市回民区二道营子长城1段(战国赵长城)


关于河套地区,主要包括前套平原、后套平原两部分,前套平原又包括呼和浩特市所在的呼和浩特平原与包头市所在的包头平原两部分。战国秦汉时期的阴山山脉,分为阴山、阳山两部分:阴山指今天的大青山—乌拉山山系,阴山之南为前套平原;阳山指今天的色尔腾山—狼山山系,阳山之南自东向西为明安川与后套平原。赵国西北部疆域仅止于前套平原,秦朝北进至色尔腾山与明安川,西汉武帝时期开始进入后套平原。

微信图片_20211221204702.jpg

图4 包头市默特右旗庙湾烽燧(战国赵长城)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修筑了“起临洮至辽东万余里”的“秦始皇万里长城”,“秦始皇万里长城”在阴山地区沿用了赵长城。西汉王朝建立之后,继续沿着阴山一线设防,除对赵长城墙体作了加筑沿用之外,还在长城沿线修筑了障城、烽燧等军事设施。

       赵长城墙体绵延长达500余千米,多为夯筑而成的土墙,仅有少数地段为石墙、山险和山险墙。墙体沿线主要分布有障城、烽燧两类军事设施,以汉代遗存较为多见。在赵长城分布的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巴彦淖尔市等四市之中,只有乌兰察布市境内的赵长城极少被秦代、汉代沿用,从中可窥得“最古长城”军事防御体系的原貌:战国时期,赵长城沿线依靠墙体每隔5~7千米修筑一座障城,障城平面形制均大体呈方形或长方形,规模普遍不大,较大障城边长在50米左右,较小障城边长在30米左右;按此障城分布规律估算,整个赵长城沿线的战国障城数量在90座左右。



微信图片_20211221204706.jpg

图5 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十二洲障城(战国赵)

赵国在长城沿线设置云中、雁门、代三个边郡,管理边防军事,其中云中郡在今内蒙古地区,旧址为位于今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古城镇西侧的云中郡故城。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一书中描述了赵武灵王修筑云中城的经过,白天看到一群天鹅在天空之上翱翔,数天不散去,下面有吉祥之光闪现,于是选择此地筑城,因“群鹄(hu)游于云中”而得名“云中城”。

郦道元的这一段描述,富于传说色彩,令人难以置信。考察“云中”地名的来源,应与汉中、蜀中、阆中、巴中等古史中常见的古代地名一样,“中”是一个后缀;带有“中”字后缀的地名,往往都是表示某一边界范围不是非常清晰而面积又较为广阔的地理区域。“云中”的云,可能指今天呼和浩特平原之上最大的黄河支流大黑河,即云水,云水流经的平原即为云中。云中郡故城北邻大黑河,向北约25千米正对大青山抢盘河河谷南口,向东约35千米为大黑河汇入黄河的河口处。历史上大黑河东西一线一直是呼和浩特平原的主动脉,大黑河汇入黄河处也是黄河渡口所在,而抢盘河河谷则是沟通大青山南北的一个重要通道,云中郡的选址兼顾了这三个方面的因素。

微信图片_20211221204709.jpg

图6 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古路板烽燧(战国赵长城)

赵国进入河套地区之后,除云中之外,还赋予其它地区很多中原地名。如今天的包头平原,被称作“九原”,这里的原为“源泉”之意,九原即众多源泉。云中郡属于赵国边郡,按照赵国的行政军事建制,往往于内地设县,边疆设郡。秦以前边郡的职能注重于军事,级别低于县,所以边郡之下不辖县。由于“九原”一名屡见于赵国拓边的史籍记载中,有时与云中并列,有的学者便认为赵国曾设置九原郡,这样的观点是难以成立的。赵国的疆域范围“西至云中、九原”的记载,应理解为西至云中、九原这两个地方,而不应径直理解为西至云中郡、九原郡。赵国九原之地归属云中郡管辖,是否建有名为九原的城邑尚无法得知。

微信图片_20211221204713.jpg

图7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张连喜店村北侧的大沟口

赵国云中、雁门、代郡管辖各自区域内的长城防线,长城沿线障城的军事建制为何种名称,也难以确定。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赵武灵王“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这里的高阙,指今天的乌拉山,“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意为从代郡向西沿着阴山南麓一直至高阙形成长城塞防,而并非指在长城西端建立高阙塞。

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西略胡地,至榆中,林胡王献马。这里的榆中,为今天鄂尔多斯高原东北部的东流黄河南岸平原地区。公元前297年,赵武灵王与楼烦王会与西河,并从楼烦王处借兵。这里的西河,为今天鄂尔多斯高原东北部的南流黄河西岸地区。赵国北进阴山,略地是一个目的,更为重要的是意图从云中、九原地区南下攻秦。公元前295年,赵国发生“沙丘宫变”,赵武灵王饿死于沙丘宫。终赵之世,赵国只在黄河内侧建立了几个军事据点,并没有实现对榆中、西河的完全控制。

微信图片_20211221204716.jpg

图8 包头市九原区梅力更召障城(汉代)

微信图片_20211221204719.jpg

图9 包头市九原区梅力更沟障城采集“谒长”(陶文拓片)

   通过长城的修筑,赵国有效地抵御了北方游牧部族。但在与秦国的争衡中,自赵武灵王之后,赵国则步步走向失利。公元前260年,秦、赵发生长平之战,纸上谈兵的赵国统帅赵括被秦国名将白起击败,赵军伤亡达45万,赵国自此一蹶不振。

       自公元前272年开始,秦国通过修筑长城,逐步顺着西河北上。战国末年,秦国从西河、榆中出兵,进攻赵国的云中、雁门等地,前套平原地区转入了秦国的控制之中。

微信图片_20211221204722.jpg

图10 包头市石拐区大庙烽燧采集的陶片

微信图片_20211221204725.jpg

图11 翦伯赞先生当年考察包头市石拐区战国赵长城


历史的烽烟散去,留给我们的是文明融合的丰硕成果。登雄伟的阴山、访最古的长城,不失为一种快意的文化之旅。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