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长城资讯>中国网:国家文物局:2017年让文物自己讲故事
中国网:国家文物局:2017年让文物自己讲故事
《国家文物局2017年工作要点》近日在文物局官方网站发布,分六大方面、32点细致规划了2017年国家文物局在加大文物保护力度、促进文物保护成果惠及人民群众、探索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等方面的指导方向与具体工作。其中,“让文物活起来”这一条吸引了记者的注意。
文博圈“大V”组团亮相“互联网+”让中华文明走出去
早在2015年,名叫“故宫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四川广汉三星堆”等博物馆微博纷纷组团在微博阵地出现,用彼此传播的交流互动模式令文博圈的“官微”们名声大噪,每篇微博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国家文物局的官方微博“文博中国”也不遑多让,获得了2016年“政务微博年度影响力话题”的奖项。
2016年暑期,正值中小学生放假期间,“文博中国”做了一场浪漫的活动——“约会博物馆”,这场轰轰烈烈的活动被疯狂传播,一度吸引了近7亿阅读量,用数字证明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阵地,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可见一斑。“我们说文化自信,其实有广大的群众基础”,中国网记者专访了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副司长陆琼,她说,“提升文化自信首先就是把根扎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里。”而这一点,“约会博物馆”做到了。
也许正因看重互联网传播的良好效果,2016年末,国家文物局、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及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印发了《“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把“接地气儿”式互联网传播写成了纲领性的指导意见,用互联网成果给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输血”,挖掘、拓展文物蕴含的历史、艺术和科学等独特意义,让文物会跳舞,自己讲出故事。
事实上,“让文物活起来”这个概念不仅是停留在“互联网+”的层面上,开发文博创意产品也是让文物活起来、深入群众的一剂“强心剂”。去年,国家文物局选了92家博物馆作为试点先行单位,开发了一系列令人眼前一亮的文化产品。陆琼告诉记者,去年9月份的敦煌文博会上,一条印有敦煌壁画图案的丝巾轻易就获取了观众的心,许多人对这种高雅又会自己说话的文创产品赞不绝口。
“大遗址保护”备受瞩目 殷墟将故事复制到地上
很难说文博圈众“大V”的产生与考古工作备受关注这两件事情孰因孰果,事实上,中国的考古工作也一直格外地被网友关注。
不得不提到的是大遗址保护工程,“十二五”以来,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以“六片、四线、一圈”为核心,以150处大遗址为支撑的大遗址保护格局,安阳殷墟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2006年,殷墟是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结合殷墟的特点和文化,相关部门采用地下封存、地上原址复原展示、原址加固展示、原址揭露展示、原址地表夯土展示、原址地表植被或砂石标识等方法,将深埋地下3300多年的历史遗迹直观地展现在公众面前。2010年,殷墟成为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是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迈出的坚实一步。
然而,一直以来,大遗址保护的压力非常大,形势也非常严峻。大遗址往往保护面积很大,动辄几十平方公里,但百姓要耕作,孩子长大了要翻屋、建房、打地基,家人逝世要起坟……上面有生活的老百姓,下面却有珍贵的文物遗存,,如何在保护大遗址的前提下不损害利益相关方的合法权益,合法协调土地确权、农民耕作和生产生活等问题就变得异常艰难。
2016年10月,国家文物局正式印发了《大遗址保护“十三五”专项规划》,将全面推进大遗址保护工作,这其中,就包括如何协调和融合大遗址保护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了24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一批遗址博物馆,通过元上都、大运河、丝绸之路、土司等遗址的保护展示,引导百姓可以正常耕作,但起坟、建房等有可能破坏大遗产保护的行为就要制止等,这项政策试图协调大遗址保护与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尖锐矛盾。与此同时,一些“特许经营”、 “补偿机制”和综合管理机制等的探索和建立也是国家文物局2017年度要关注的重点。
“对于大遗址而言,城市建设发展不应回避矛盾,而是主动将大遗址保护利用纳入城市发展规划,破解发展难题”,陆琼告诉记者,“这条路任重而道远,虽然很难,但是我们不怕。”
记者了解到,有尖锐矛盾的不仅是“大遗产保护”这一项工作,事实上,文物安全问题也是一个全国性难题。一些地方不可移动文物消失、文物保护项目推进缓慢、政策落实不到位、机构队伍建设相对薄弱、大众保护文物意识不高、违法犯罪活动猖獗……这些问题都极严重的影响了文物安全。今年,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推选工作即将启动,在此背景下,加强文物保护制度,实施文物保护维修重点项目,种种指导性纲领意见下的进一步落实问题也越来越紧迫。
陆琼告诉记者,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不可移动文物资源达到了766722处,可移动文物普查结果也会很快向社会公布。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的文物数量基数之大不可小觑,再加上几千年来的悠久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的之间的压力不容乐观。
针对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家文物局也做了相关回应,采取了系列措施。对于登记不可移动文物消失等破坏文物安全事件,国家文物局对当地政府进行约谈;推动“两高”司法解释落地落实,严惩文物犯罪,明确了文物犯罪专门性问题,同时将破坏文物违法行为纳入刑事打击范围;加强自身文物行政执法能力建设,参加国务院对省级政府消防工作考核工作,把文物消防安全纳入对省级政府的考核,将文物安全纳入全国城市文明考核;同时,推进对于4296处国保单位“双随机一公开”检查工作;国务院批准建立全国文物安全工作部级联席会议制度,联合公安、海关等十余个部门确保文物安全;加强文物督察工作,继续推动文物法人违法三年整治专项行动,长城专项督察今年也将进行重点省份回头再督察;此外,“十三五”期间也将全力推进文物平安工程,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文物集中资源率高地区进行监测;开通12359文物违法举报专线;针对重点文博单位、古城镇、古村落、历史文化街区等存在安全隐患的地区加强防盗技术建设与防雷、防火技术设施建设等。
中国文物自己讲故事 联袂哈吉文物亮相香港、纽约
随着文物相关政策法规的不断完善,文物保护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已经越来越紧密,中国文物也已经不满足于讲故事给中国大陆的百姓了。
为了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也为了配合将于11月底在香港举办的“亚洲文化合作论坛”,国家文物局将与香港特区政府康文署合作,在香港历史博物馆举办丝绸之路文物展览。展览将聚焦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成功的世界遗产“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在已有的研究和展览的基础上,将成为三国联合申遗取得成功后首次举办的以该世界遗产为主题的文物展览。在香港回归20周年之际,该展览也为香港民众献上一份精彩的文化遗产饕餮大餐。
不仅如此,在中美关系正常化45周年之际,从今年3月下旬开始,13个省市31家文物收藏单位的164组283件中国文物还将漂洋过海,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讲述“秦汉文明”故事。据了解,展览将追溯秦汉两朝中华文明的经典时期,不仅探索“汉文化”的形成,还将重点展示连接古代中国和西方的“丝绸之路”和横贯南亚、东南亚的“海上丝绸之路”,为海内外学者提供启示,加深西方公众对中国的认知。
“文物工作是对社会公共珍惜资源的呵护、守护和传承,这是大家的事儿,一定要依靠社会各界共同支持,共同做好”,陆琼诚恳地说。(中国网记者 舒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