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长城资讯>【创意交流】图说明清时期京畿地区(州)县级大运河沿运城市

【创意交流】图说明清时期京畿地区(州)县级大运河沿运城市

发布时间:2025-01-03
作者:国家文物局

关注北京 D 世界文化遗产

01

引言



大运河沿运城市,是指在明清漕运鼎盛时期因运河而兴的城市。[1] 中国运河的历史非常悠久,从春秋末期吴王夫差开凿邗沟算起,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代开凿的运河主要的有16条之多。但在运河沿线形成一批系统化、规模化、功能化的城市,却只有明清时期。主要原因是明清时期人口剧增,社会商品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京杭大运河已然成为联系全国经济的交通大动脉,运河沿岸成为当时全国三大经济区之一,沿线城市大量涌现并得到迅速发展。[2]
京杭大运河在京畿地区的主河道涉及通惠河、北运河及河北省境内的南运河,全长约933.3公里。其修筑始于公元7世纪初隋唐运河北段永济渠的开凿,并在公元12世纪中叶,因开凿以北京为漕运中心的人工运河,金廷大力发展漕运而继续发展。公元13世纪末,随着会通河与通惠河水源工程的连接,京畿地区的水利工程技术达到历史最高点。[3],[4] 这一过程中,据《嘉靖河间府志》记载,辅以《四省运河水利泉源河道全图》、《京杭大运河地图1702》、《1884全漕运道图》、《清代京杭运河全图》等史图统计,除省、府(州)外,[5] 明清时期京畿地区(州)县级的大运河沿运城市共17座,分布在明京师北直隶的顺天府、河间府等范围内,涉及现北京市、天津市及河北省沧州市、衡水市等城市辖区(图1-8)。这些城市虽形成年代不一,但因当时漕运管理需求或自身区位优势,均在明朝发展成(州)县级别的城市,并都在同时期经过重新修筑,故在城池形状、规模、格局、功能布局等方面呈现规律性,也体现出作为大运河北端、连接京师的漕运城市的特殊性。



1735875263265038282.jpg

图1 京畿地区(州)县级的大运河沿运城市分布示意

2.jpg

图1 京畿地区(州)县级的大运河沿运城市分布示意

3.jpg

图3 京杭大运河地图1702(局部:通县-景县)

4.jpg

图4 1884全漕运道图(局部:京师-德州)

5.jpg

图5 清代京杭运河全图(局部:京师-河西务)

6.jpg

图6 清代京杭运河全图(局部:河西务-静海县)

7.jpg

图7 清代京杭运河全图(局部:静海县-南皮县)

8.jpg


图8 清代京杭运河全图(局部:南皮县-德州)

02

沿运城市建置与分布情况



据这17处(州)县级城市的县志记载,这些城市或在明朝之前无城,或建设情况在明之前不可查,但却均有明朝多次重修、增葺的记录。它们或在原有基址上修筑,或择周边附近重新修建,城市建设得到持续发展,目前留存的城址也以明清遗址居多。这些城市重修、增葺时间多集中在明中后期,修筑内容以将土城墙包筑成砖墙,增高城墙、加建女墙、护城河,增设城门楼等为主。一方面因砖墙抗压、防水及吸水能力均较好,为加固、增高墙体提供条件,并能有效抵御河水侵袭。另一方面则因明中后期匪患日渐猖獗,加固砖墙增强城池防御性。

从空间分布上看,北京地区(州)县级的大运河沿运城市间距设置较近,均在11至26km之间,表明为满足京师各项物质运输及其管理需求,设置承担多种职能的城市,各司其职。而河北地区(州)县的大运河沿运城市间距设置更平均,多在33km左右,也从侧面证明(州)县级城市的设置是经过系统规划的结果(图9)。

9.jpg

图9 京畿地区(州)县级的大运河沿运城市间距示意


03

城池形状与规模:体现中国古代传统营城思想




我国古代城市建设,大多遵循古制,在《考工记》周王城图影响下,城池呈方形或略长的方形。即便是不完全根据王城制度建设,但也都以它的制度为原则,并强调与当地地形地势的结合,因地制宜,在规则中进行变换。[6] 如表1所示,共有14座(州)县级城市的城池形状呈方形或是略长的方形。其中10座城市城池形状十分规整,另外4座城市如通县因修建新城,故在城池部分城角改为圆角的基础上,整体呈方形折角形态;固安县、沧州、东光县主要是受周边地形影响(影响不大),城池一侧局部做圆角或方形折角的处理。而张家湾、永清县、南皮县3座受地形影响较大的城市,因地制宜,城池形状呈现极不规则的圆形曲折形或卵形


表1 京畿地区(州)县级的大运河沿运城市城池形状与规模列表


1735875536748036366.jpg

中国古代城市规模通常与其行政级别有关,同级别城市城池的大小,又与其社会、经济等功能相关,展现中国古代传统营城思想中的礼制与规制。据统计,17处(州)县级城市中通县城池规模最大,城墙高度也最高,体现其作为大运河北端漕运枢纽、京城物资转运中心的重要战略地位。武清县、沧州城池规模次之,体现出作为大运河沿线集散中心、漕运枢纽的重要性。其他城市规模多在3里至6里之间,规模稍大的城市一般是商贸重地或兼具仓储、分水或汇水枢纽、码头等多重功能;规模稍小的城市则是功能单一,多为屯兵、防御、码头等。


04

城市格局:体现京畿地区大运河沿运城市特色



中国古代建城选址的首要原则就是择高地而近水。运河城市亦如此,即便没有紧邻河道,但在建设中首要思考的仍是城市内外的水系设计。一方面,与省、府(州)类城市相比,除通县、沧州、武清县外,这些(州)县级城市都属小城。按照古制,小城各面城墙都开一个门,呈十字大街,个别将县治所等重要建筑置临北城墙,设三门,呈丁字形大街,城外多有护城河,或借助水利工程将大运河水资源引入城内,城门外通常设桥梁。另一方面,不比南方自然水系发达,北方运河多依靠人工挖凿而成,“三弯抵一闸”的河道设计,闸坝、险工等水利工事设计,均体现出南、北方大运河系统的差异性。反映到这些城市建设上,便是在城内角设置各种功能性水池,并有机地将其纳入到水系规划中。

为何要在城内角设水池?一是因为运河沿线多为平原地区,在城内角取土,掘土垫基修筑城墙。二是受自然条件限制,北方运河更需加强水源调配能力,故将城内取土掘坑改为蓄水池实则一举两得。而这些蓄水池的功能并不局限于此,还兼具理水游憩、防护、交通、降温、卫生等功能。如通县西海子即为建燃灯塔掘土垫基所挖,后在承担蓄水功能的基础上,还与燃灯塔共呈盛景,东光县马厂湾,交河县砚池、武水等也多此功能。水运至仓墙外的通县中仓,城内蓄水池则兼具交通作用(图10)。另据记载,固安县、永清县、青县、南皮县等军事屯兵为主的城市,其城内水池面积硕大,具有防护御敌的作用(表2)。

11.jpg

图10 通县及水系关系图(根据通州区图书馆提供的《通州市区域平面图(1954)》改绘)

综上,因多承明制,京畿地区(州)县级的大运河沿运城市建置呈现一定的相似性与规律性。如多呈方形或略长方形的城池形状、受城市功能影响的城池规模,体现中国古代传统营城思想;北京、河北地区沿运城市间距设置的差异性,与水系结合的道路结构、城内角设置功能性水池,体现京畿地区大运河沿运城市特色等等。这些特征赋予京畿地区(州)县级的大运河沿运城市特有的价值内涵与特色,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参考文献:


[1] 牛会聪. 多元文化生态廊道影响下京杭大运河天津段聚落形态研究[D]. 天津大学, 2012
[2] 傅崇兰. 中国运河城市发展史[M].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5:58.
[3] 王树才, 肖明学. 河北省航运史[M].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 1988:40-51.
[4] 天津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 天津地方志资料丛书: (专辑一)天津津辰史迹.[M]. 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7:6-7.
[5] 柏桦.明代州县区划及其沿革[J].史学月刊,2003(01):32-40.
[6] 张驭寰. 中国城池史[M]. 北京: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09:3;294;316.


文章来源: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