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长城资讯>【圆桌讨论】“研究性修缮”——文物保护工程的初心(二)
【圆桌讨论】“研究性修缮”——文物保护工程的初心(二)
编者语
文物“研究性修缮”的话题,在2015年故宫养心殿维修时被明确的提出来。在对持续了18年的故宫文物建筑大修进行反思的过程中,故宫提出将研究精神、专家指导、人才培养贯穿于“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的自始至终。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文物保护工程实践。记得在一次专家会上,有一位专家说“难道我国早期文物建筑保护修缮不是研究性修缮工程吗?”这话点到要处,“研究性修缮”是文物保护工程不可忘记的初心,无论国内国外,无论过去、现在、未来,都需要坚守和践行。
针对北京长城的“研究性修缮”工程即将拉开帷幕,近期我们会持续讨论这个话题。
第一个案例讨论
关注保护工程中材料和构造研究:意大利阿雷佐城堡的研究性修缮的启示(下)
(接上期)
还原:修复标准和技术方法
阿雷佐城堡的修复工作遵循国际保护理念与标准,定位于“赋予结构元素和表面材料稳定性”。在这一策略下,增或减需符合历史条件与稳定性、延续并能展现其自身必要部分和信息是技术目标。
具体措施则需要与之前勘测提取、叠加和交互的材料与构造信息相互匹配。修复工作仅限于从材料和结构连续性需求出发,进行少量整合和必要干预,同时需要杜绝任何带有假想成分的推论,即使是通过研究而获得的复原成分。
在阿雷佐城堡修复中的最小干预标准和技术定义确定为:各种技术方法的选择始终服从于采样、测试、现场评估,最小限度的添加和去除。
以墙面的清理为例(“减”):由于墙体表面生有大量植物和菌群,而且经过数百年已被人们习惯,由此考虑:第一,植被及的菌群清除必须不破坏墙体以及受根系影响的砂浆和空隙。第二,预先加固有脱落危险石块之后,才可开展植被清理工作。第三,只有在难以或不可能维护砂浆受损部分时,才将其固结并清除,否则应进行预加固。第四,各项工作之前的现场试验非常必要,通过现场实验,可以确定实施过程中确保墙体安全的方式,更重要的是能够对原材料和构造进一步勘测,同时对展示效果进行预判(图11)。
图11 阿雷佐城墙表面清理局部试验情况
“增”在维修过程中是回避不了的,什么部位需要增加,如何增加则需要认真研判。“增加部分必须严格限于必要内容”是阿雷佐城堡修复秉承的原则。如对于受损的灰浆部分,需考虑灰浆的明显损失以及未来的相关风险。从应对风险的角度,对灰缝的修补有助于加强构件之间的连续性,利于结构安全和防止大气水导致渗透而发生冻融。由此,根据前期提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后,了解到阿雷佐城堡的城墙所有部位均采用的是凹缝,因此在尊重原有灰缝的前提下,进行了必要部位的修补(图12)。
图12 阿雷佐城墙城墙表面清理与修补后效果
可以看到干预后的墙体表面灰浆以及材料没有整齐划一,通过小心的顺势的修补,可以反映出其历史、材料和构造等营建信息,以及经过历史浪潮冲刷后的艺术效果。
与城墙表面的清理相比,有结构隐患部位的干预程度相对较大,具体干预程度需结合对结构稳定性研判的结论而决定。
结构干预首先针对被法军炸毁而有进一步坍塌危险的角堡,该处的断裂部分一直暴露于大气水的作用之下,随着砂浆的逐渐失效与流失,导致内部构筑材料疏松。其结构性干预措施既要防止将来的地震作用,又要阻止内部产生的推力,由此决定采用了钢锚杆的加固措施,用以恢复这一部分结构的整体性而不至于崩塌(图13)。为了保持墙体表面材料与构造信息,在锚杆与墙体连接的部位采取了下埋的方式(图14),以达到视觉连续性的效果。
图13 阿雷佐城堡角堡锚杆加固方案
图14 锚杆下埋,还原石材后可保持墙体表面营建信息
对于结构局部受损部位,采用了“还原”相邻部位材料而达到结构加固目的的方式,一方面维护了结构整体性,另一方面兼顾到视觉连续性。但新添加结构部分并非对原材料与构造的完全模仿,新添配材料无论色彩、质感、大小的组合方式,都与原物非常相似(图15),但经过训练的或者专业人士还是非常容易识别出来,是一种有条件的“可识别”。这种“似是而非”的处理方式,非常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观点。
图15 补砌的拱墩与原构筑体的连接处
一些与结构安全密切相关的恢复,或者为了向公众讲述遗产失去的重要部分,不是采用全盘复建,而是点到即止的方式。例如,对被炸毁的角堡顶部(图16)的处理,没有选择全部恢复拱顶,而采用预埋铁件加固遗存,局部补砌以加强结构整体性,同时对裸露结构做封护和防水处理。这样的处理既示意了拱顶的位置与形态趋势,同时使整个残毁的砌筑结构能够连为一体。
修复中同时考虑了展示解读,通过架设一座轻便的钢结构连桥,将遗产整体形态与展示解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修复的同时即考虑必要的展示的方式十分可取,在今后文物保护维修工程中可以更深入的探讨。
图16 补砌拱劵拱顶,顶部封护处理,以及便于参观的轻钢连桥
在修复过程中还有一些补砌与后续使用功能有关的情况。例如图17,是一段与早期中世纪遗存相连的墙体,考虑该处有可能为后续使用提供新的室内空间,对原有的墙体做了一些与后续有关的处理。这样的修缮与干预已经与适宜性再利用工作开始交叠,这也是意大利建筑遗产保护中的重要特点之一。
图17 考虑到后续有可能新增室内空间,修复墙体时局部顶面有一些处理
通过这样一个案例可以感受到,一处建筑遗产往往可以从其材料和构造窥见不同时期复杂而矛盾的历史变迁过程,修缮中如果各自为政向不同的风格靠近,势必产生凌乱的面貌,带来公众理解的困难。意大利的遗产保护建筑师和施工人员密切配合,能够做到既符合遗产保护理念,又有创造性的修复工程效果。这与意大利遗产保护管理体制和责任制有关。
仔细回想,阿雷佐城堡修缮中的各种干预都被竭力的隐藏在了看似无为的表面之下,努力成就了“不打扰是我的温柔”,而这一切都来自于对材料和构造的研究与运用,可以感受到“研究性修缮”不仅仅是被要求贯穿于保护工程之中,它更是一种制度,一种共识,存在于所有参建人员的认识与行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