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长城资讯>【长城研究】你所不知道的长城“里口”

【长城研究】你所不知道的长城“里口”

发布时间:2024-12-30
作者:北京长城文化研究院

2019年为编制《昌平区长城文化带保护发展规划(2019-2035)》,我们对昌平区的长城资源进行了全面的梳理,随着调查研究的深入,发现除了长城墙体、敌台、烽火台、关、堡这些已被人熟知的长城资源类型外,有一类长城资源较少受到人们关注即长城“里口”。


何谓“里口”?通过《大明会典》和《西关志》的记载可窥知一二。《大明会典》记载:“居庸里口,如横岭、镇边、大石岭、唐儿庵等处,或原无边墙,或有墙不固者,皆令修筑防守”;《西关志》也有记载:“横岭口,东北至居庸关一百二十里,隆庆卫地方,怀来界。外口紧要。”可知“里口”与“外口”是相对应的概念。“外口”通常设置在面向敌人进攻一侧,离长城墙体较近,有些甚至就是长城的隘口,起到军事前哨的作用。而“里口”则或有住兵,或有守兵,或有防御墙体,构成了一条长城内侧的防线,起到后卫掩护的作用。在昌平可以看到这些“里口”并不一定与长城墙体相接,是设于山地与平原相交的山前处。“外口”与“里口”分布于长城内外,相互配合,凸显出居庸关防区的战略布局特点,以及居庸路防线对于京城守护的重要作用。经过历史地图与现状影像图比对,不完全统计,昌平区长城文化带规划范围内尚存有与古代“里口”名称相关联的村庄14座(尚不能确定古今同名但地点是否完全重合),其中6座与古“里口”名称相同,8座名称虽有变化,但仍能找到与古名称的关联,如古“晏磨峪口”与现“燕磨峪村”、古“谭峪口”与现“檀峪村”等,还有古今地名相同,但现并无村庄的5处。

1.jpg

对《四镇三关志的》图进行标注,红色为已明确的长城关堡,黄色是现存与古“里口”名称关联的村落

2.jpg

现状高程图中与古“里口”名称关联的现存村庄分布情况

我们在现状高程图上标示了与古“里口”名称相关联村庄的位置。可以看到:第一,这些村庄均位于山地与平原相交之处。第二与古“里口”名称相关联村庄从东向西排序与古图所示相同。目前这些与古“里口”名称相关联村庄虽没有与长城相关的地面遗迹,也不能确定古代与今天两者在空间上是否完全重合,但从文献记载可以确定在现昌平区山前一带曾经有长城防御性设施,这正是下一步长城考古和研究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

与《四镇三关志》“里口”名称相关联的村庄对照表

序号

古“里口”名称

名称变化情况

现村庄名称

现所在镇

1

晏磨峪口

名称有关联

燕磨峪村

南口镇

2

水峪口

长水峪村

南口镇

3

谭峪口

檀峪村

南口镇

4

黑淅涧口

黑寨村

流村镇

5

大枯将口

古将村

流村镇

6

灰岭口城

上口村

十三陵镇

7

雁门口

燕子口村

十三陵镇

8

贤庄口

下口村

十三陵镇

9

马刨泉口

名称相同

马刨泉村

流村镇

10

小水峪口

小水峪村

流村镇

11

虎峪口

虎峪村

南口镇

12

德胜口

德胜口村

十三陵镇

13

锥石口

锥石口村

十三陵镇

14

西山口

西山口村

十三陵镇

15

柏峪口

保留柏峪口地名

流村镇

16

水峪台口

保留水峪口地名

流村镇

17

大水峪口

保留大水峪地名

流村镇

18

水涧口

保留水涧地名

流村镇

19

鹿角湾口

保留鹿角湾地名

流村镇


文字:袁琳溪(北京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

图纸:袁琳溪

编辑:汤羽扬   张   曼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