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长城资讯>大通明长城的发现与保护

大通明长城的发现与保护

发布时间:2024-12-25
作者:国家文物局

微信图片_20211119104851.jpg

大通明长城的发现与保护

文/图    相  玉


从大通县城桥头镇远远向西面的娘娘山望去,你会发现山梁上有一长段凸起的土墙,土墙上还有几个高高的敌台。以前,这一建筑一直被当地老百姓称为“边墙”。可是有一天,这段“边墙”在专家的考证下成为名副其实的“明代长城”,这着实让大通人惊喜。

清乾隆年间杨应琚纂修的《西宁府新志·舆图》记载,青海明长城是围绕西宁卫城修建的,从北、西、南三面形成拱卫形状,分别经民和、乐都、互助、大通、湟中、化隆等地如一个半环形保护着当时的西宁卫城。大通明长城是其北面的一段军事防御工事。修筑这段长城当时是为了防御明正德年间游牧在青海湖地区的蒙古卜尔孩部及明嘉靖三十八年从内蒙河套地区进入青海湖地区的土默特部俺答汗部属对明西宁卫的侵扰。据说从河套远道而来的蒙古部落,大多经门源仙米,翻过大通县向化大板山进入东峡,而后从大通里北川到青林柳林滩翻过西大山到达青海湖地区,这一路线是他们前往水草丰茂的青海湖地区的一条捷径,但是途经地区离明西宁卫城非常近,明长城因此成为当时西宁卫城的重要外围防御工事。


微信图片_20211119110358.jpg


明代官方公文、史籍中并没有“长城”一说,而是称其为“边墙”,附近生活的群众也只知道这叫“边墙”,并未将它与“长城”联系起来。青海明长城在历代文献中虽有记载,但并不完整,近现代对其的研究较少,未形成系统,对青海长城的研究、宣传乃至认识相对滞后,部分学者认为“青海明边墙”不是“明长城”,只是一种小型防御工事,不能称为“长城”,形成了“青海没有长城”的概念。1982年至1986年的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大通县将“明边墙”纳入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给予保护。1988年,经省级文物管理部门批准,被纳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微信图片_20211119110403.jpg


随着对青海“明边墙”认识的深入,人们惊奇地发现我们青海存在明长城。 2002年,大通县文物管理所陈荣撰写了《大通明长城考释》一文,发表在《青海民族研究》上,提出大通 “明边墙”就是“明长城”,受到有关专家的关注。此时国家对长城的研究工作越来越重视,成立了“国家长城保护委员会”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普查历代长城遗迹。同年,青海省的明代长城被列入长城资源调查项目。“国家长城保护委员会”专家荣大为、杨招军分别对大通县娘娘山段、马场至老营庄段“明边墙”以及互助县南门峡段、湟中县上新庄段“明边墙”的情况进行详细考察。

考察结束后,专家们的结论是:这些“边墙”上的烽火台、壕沟、墙体、敌台等结构完全符合“长城”的特征要素,“明边墙”就是“明长城”!从此青海境内的“明边墙”列入中国明长城资源之中。


微信图片_20211119110406.jpg


2007年10月,“青海明长城资源调查工作培训班” 在湟中县举办,全省长城资源调查工作正式开始。2008年3月,省文物局抽调业务骨干和省测绘局组三个调查队,分别进驻大通、湟中、互助等地,对青海明长城开展全面资源调查。考古调查证实青海明长城基本环西宁卫城而行,全长330多公里。

西宁卫周边长城在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由兵备副使王继芳、周京等官吏主持修筑,后经过隆庆元年、隆庆六年、万历二年、万历二十四年,多次大规模修筑才初步完成。大通县境内的明长城是隆庆六年修筑的。经统计,大通境内现存的明长城长度有44040米(不含随墙濠沟),包括土墙10132米、石墙35米、山险墙1215米、山险29302米、河险693   壕堑2663米。残存烽火台、敌台18座,取土场4个,关、堡5个。大通境内的明长城是青海省境内保存最好的一段明长城,也是海拔最高的明长城。


微信图片_20211119110410.jpg


明万历二十四年至清乾隆十年,西宁周边少战乱,经济和社会都得到长足发展,大通明长城内外村落相连,牛羊遍野,开辟出大片良田。此时明长城的防御功能已经基本丧失,这一浩大的军事防御工程成为古人的遗迹。乾隆十年,清政府对西宁周边明长城的维修原则是“有者,量加修茸,不可废前人之功;无者,不必增加,以重劳民力”,这一举措保持了明长城的规模和气势。此后二百多年间再没有对长城进行过维修。

2009年在省文物局的安排部署下,大通县政府委托兰州大学及敦煌研究院作出 “大通明长城(一期)保护工程设计方案”,投资1200万元的大通明长城抢救性维修正式开始。一期维修项目主要针对位于娘娘山2445-2890米的明长城,全长4.7公里。这里海拔高度变化大,气候垂直性差异显著,附近上、下庙沟村和元树儿村村民在生产劳动中的破坏等因素,使这段长城产生裂隙、掏蚀、冲沟、片状剥离、坍塌和生物病害、人类破坏等问题,亟待抢救维修。

2013年4月,一期保护工程开工。项目设计单位是兰州大学文物研究中心和敦煌研究所,监理单位为陕西古建设计研究所,施工单位是北京市园林古建工程有限公司。工程抢险加固明长城墙体1.9公里,分为100段 ,其中敌台3座、烽燧2处。抢修本着“不改变原状,修旧如旧”的原则,以“最小干预,最大兼容”的思路,在保证明长城稳定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对长城本身及周边自然环境的工程干预。施工中尽量采用传统工艺和材料、方法和手段,保证文物环境的原始状态。经剔除植被、片状剥离加固、土坯补砌、整治冲沟、裂隙充填注浆、锚杆加固、压实加固、表面处理、回填、作旧处理等保护措施。2013年11月加固工程完成,在明长城两侧安置网围栏3180米,工程全面完工。

目前,兰州大学正在设计大通明长城二期抢救维修方案。二期抢救维修的明长城是大通县朔北乡马场村至桥头镇老营庄、毛家寨、毛家沟一带的明长城。

与省内其他区县相比,大通明长城是较早被列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明长城。可喜的是,2013年3月《国务院关于核定并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中青海境内的明长城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通明长城位列其中。

如果把大通明长城以南的明西宁卫地区称为关内的话,现在的大通县县城桥头镇是长城以北的“塞外”边城。历经岁月的变迁,明长城默默地见证着大通县的发展和变化。从明长城被发现到实施一系列保护措施,体现着政府对其历史和文物价值的重视。现在在明长城的见证下,美丽大通正铺开蓬勃发展的新画卷。


微信图片_20211119110415.jpg

注:本文于2015年发表于《中国土族》杂志。部分内容参考《青海明长城资源调查报告》(青海省文物管理局、青海省文物研究所 编著)和《河湟撷珍》(陈荣  著)

微信图片_20211119110419.jpg


文章来源: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