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长城资讯>【圆桌讨论】:口述历史:大庄科乡人民群众参加抗战的故事
【圆桌讨论】:口述历史:大庄科乡人民群众参加抗战的故事
2021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百年来,党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带领全国人民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篇章。作为革命老区的北京市延庆区大庄科乡,是抗日战争时期革命活动的重要地区,发生过许多人民群众参与抗战的故事。时光荏苒,曾经亲历过那段历史的老人正在一个个离去,他们的故事在一点点被遗忘。我们以亲历者口述历史的方式,将那段人民群众参与抗战的岁月真实地记录下来,以此来纪念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时期的峥嵘岁月。
在延庆区文委及大庄科乡政府的全力支持和协助下,我们一行5人,于2020年12月21日至29日驻村7天,采取走访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大庄科乡12个村庄(慈母川村、小辛庄村、霹破石村、景而沟村、松树沟村、车岭村、香屯村、东二道河村、沙塘沟村、东三岔村、汉家川村、台自沟村)当事人进行了交流与访谈,包括本人或家人参加抗战、支援抗战,为八路军做过军服、军鞋,送粮食、站岗放哨、运送枪械弹药等革命活动的当地群众和共产党员,共计26人,每人访谈时数在3小时以上。被访者年纪最小83岁,最大94岁。有些老人在抗战时期虽然年纪较小(或只有5、6岁),但对于那段历史仍然有深刻的记忆,有的是亲眼所见,有的是参与其中,也有的是听长辈们的讲述,这些老人为我们叙述了那段历史中人民群众参与抗战的许多重要事件。
图1 平北红色第一村纪念馆(沙塘沟村)
图2 昌延联合县政府旧址(霹破石村)
大庄科乡位于北京市延庆区东南部40千米的山区,距北京市区70千米,是延庆区15个乡镇之一。东与怀柔区黄花城镇为邻,南与昌平区十三陵隔山相邻,东南部有大庄科段长城,北面有宣镇南山线长城。乡域面积126.5平方千米,现有29个建制村,计40个自然村落。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八路军进入平北,1938年率先在大庄科乡建立革命根据地,在“红色后七村”之一的沙塘沟村建立“平北地区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发展共产党员,建立游击队、自卫队(民兵)组织。抗战军民联合起来,克服重重困难,同仇敌忾,共同抵御日伪军实施的残酷“扫荡”、“三光政策”,坚持不懈地抗战,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此后,红色火种一直在大庄科乡传承。
图3 访谈村庄分布图(在影像底图上标注)
足底温度 — 纳军鞋
抗战时期,村里的妇女都承担着为八路军做鞋子、做袜子的任务。“春天做一回,秋天做一回,一年要做两回。那时麻绳买不到,我们就自己搓麻绳,干完一天的活,晚上就开始搓麻绳,在腿上搓,有时候把腿都搓破了。搓完麻绳就纳鞋底子。这里是八路军的重要根据地,那时候老百姓和八路军一条心,就希望八路军赶紧把敌人打走了,大家能过上太平日子“(于守莲,94岁)。“我母亲是小脚,不能参加打仗,但是能给八路军做军鞋、做军衣裳,当然也给八路军洗过衣裳。那会儿做军鞋,男人们给弄麻搓长绳子,我妈妈呢就给捋布衬、纳鞋帮子、纳鞋底儿,我大一点的时候,也帮我妈妈做过军衣裳,军鞋。”(张凤云,85岁)在这里,16岁就得领做军鞋的任务,专门有干部到老百姓家里安排做军鞋,到规定的时间了就往回收军鞋。完成一双鞋得半个月左右,做的快也得10天8天,那时候还专门有人组织这件事,还规定了几天必须做好一双,每一个妇女都分配到,你一双,她一双,还有剩下没有安排进去的,那就一人分一只,俩人合做一双。做衣裳的时候,棉布、棉花发到手里就得赶紧做,要计划好用料,连线都得提前计划好,然后认真做好交给负责人,不能玩虚的,不能凑合,要结实,不然等到行军打仗、下雨下雪的时候,衣服鞋不合身儿,不能穿就出大事了。那时候大家都抱着这样的信念:“八路军都吃饱穿暖了,好打胜仗。所以大家都是尽力赶着做。我娘做的快,我还小,做的慢,我娘就使唤我:你去做饭,我去喂猪,完了赶紧做。黑夜白天都做,都没时间闲着。具体做了多少我已经记不住了,那时候八路军的鞋,都是我们老百姓给做的。”(岳秀荣,86岁)
图4 访谈于守莲(94岁)老人现场
登高望远 — 消息树
访谈过程中,几乎所有的老人都提到了用来通知八路军和村民“有敌人进村”的消息树。“大人在东坡上栽一棵树桩,砍一棵松树,得是活的,叶子还得绿的,把新砍的松树绑在树桩上,我们孩子呢就在这里站岗,我们在这里要能够看到二道河,二道河那里有一个垭口,那里也栽了树也有人站岗。那会儿那边来了敌人就砍树,村里的人看到树倒了,就会通知村里的八路军和村民赶紧躲藏起来。”(马自富,90岁) “抗战时期,那时候还会有人送信,但是我和其他几个孩子还太小,所以就不让我们去,八路军把东西都交给我父亲他们,送信都是他们送,黑白都送。我们这里还成立了儿童团,我是儿童团的团长,在村里参加站岗放哨。我们儿童团的成员白天站岗,他们年纪大点的晚上站岗。村里哪里高,我们就在哪里站岗,高的地方才能看到路。在哪儿站岗就在哪儿栽一棵树,那树是假树,就是树桩上面绑一颗大的树枝,敌人来了就把树枝砍倒,树要是慢慢倒,就是这敌人来的不多。要是一下就倒了,那就是敌人来的多。你得在家里看着这树,树倒了就得赶紧跑,不仅自己跑,还要通知其他村民,有的人家还有八路军伤员,所以要快。要是跑慢了敌人来了,那就躲不掉了”(张先,92岁)。
图5 访谈张先(92岁)老人现场
血浓于水 — 送粮食
“那会儿部队里没什么粮食,弄到什么吃什么,有小米那就吃小米,搞到棒子那就吃棒子”(张先,92岁)。虽然那时候老百姓自己都吃不饱,但是都会交粮给部队。“种地纳粮,养儿当兵”那是规矩。“山外面的百姓来往送粮食,都会带上镰刀砍一些柴火回去,在别人看来就是来这里砍柴火,其实他们是给八路军送粮食来了。那个时候什么都不讲,就找一个安全的地方,挖一个大窖,底面铺上席子,大家把粮食带来了就直接往里面倒,因为来的人多,每个人都带着一些,加起来也不少。那时全村的人都参与了抗战,交粮、做鞋、做军衣裳、照顾伤员等等,能做什么做什么。那时候吃不饱,像杨叶、柳叶、桑叶这些树叶都吃过了,那几年老百姓确实饿坏了。可就算是这样也不能不交,即使自己不吃也得交,这是革命情怀,粮食交给八路军,八路军吃饱穿暖才能打仗,他们比百姓更辛苦,不分昼夜,无论下大雨、下大雪、刮大风都要跟敌人打仗,所以,我们宁愿自己挨点饿,也要支持八路军。我们不仅支持八路军吃和穿,那会儿征兵,岁数够了的就叫他去上前线,就盼望着早点把敌人赶走”(张凤云,85岁)。当地还流传过一首歌:“八路军来了烧开水,敌人来了就埋地雷,地雷好比是铁西瓜,扒开鲜土来埋上它”。
图6 访谈张凤云(85岁)老人现场
全力以赴 — 护伤员
“我小的时候在慈母川,部队的伤员在我家住着,有人抱我坐在窗台上唱歌,底下躺着好多八路军的伤病员,那疼的爹呀妈呀的直叫。我叔叔说:人家疼的哭爹喊娘的,你还在这儿唱歌。那部队里的人说:还是小孩子,不用听你叔叔的,我们的脑袋在腰里掖着,乐一会儿是一会儿,都不知道哪会儿打仗就被打死了呢。当时八路军伤员在我家待的时间长的有五六天,人还挺多的,炕上是伤病员,地上也是伤病员,为了给他们治病,有女大夫直接驻扎在我家,给他们换药、治病,我家里人全都帮着照顾他们。这些伤员吃也是我家管,那时候饭都是小米,米糠和着面粉,没有其他东西可吃。住在我家的人员也不固定,总是不断有新受伤的战士来,好些了的就走了,接着上前线去了;有的因为我家里没药了,没法治了,就用担架抬走,到医疗根据地治疗去了。那时候有汉奸,他们有时候会在半夜带着日本兵来,我家里人赶紧帮着把住在家里的伤员转移”(马自富,90岁)。“从高山寺那边来的伤员从咱们这儿过,村民用担架抬着,当时天冷,抬担架的村民也有把手、把耳朵冻坏了的。他们到门口,咱们这儿的人就自发给弄点核桃栗子,熬点小米粥给他们喝。有的伤员受伤严重,说不了话,吃不了饭,村民就一点点喂,最后终于能张嘴吃几口,这时候大家就都特别高兴。”(王永才,88岁)
图7 访谈马自富(90岁)、岳秀荣(86岁)夫妇现场
聆听着老人们的讲述,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他们曾经高昂的抗战激情,也看到他们身为子女从父辈们身上传承的革命精神,也同时作为父亲或母亲,对孩子成长的言传身教……这些,都是作为那个时代的人民群众所共有的朴素情怀,同时也可以体会到人民群众是革命实践的参与主体,历史创造者的深刻含义。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理想信念的火种、红色传统的基因一代代传下去,让革命事业薪火相传、血脉永续。2021年2月20日,中国政府网公开《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中提出,对接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将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纳入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和经济区、城市群、都市圈相关规划并放在突出重要位置。通过弘扬红色文化,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等方式,带动红色乡村的发展,以增强革命老区发展活力,增进革命老区人民的福祉。大庄科乡作为革命老区,人民参与抗战的故事还有很多,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挖掘人民群众参与抗日战争的叙事视角,记录更多的红色故事,这些鲜活珍贵的历史资料得以整理留存,并作为非物质红色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同时把故事讲述个大家,带动地方长城红色文化及旅游的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在调查访谈中,我们也感受到大庄科乡的红色文化资源在整个乡域挖掘尚不充分,除沙塘沟、霹破石等村庄红色遗迹挖掘和建设较好外,其他村庄红色文化氛围并不浓厚,基础设施建设也相对落后。同时,我们也看到无论是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兵还是亲身经历过大庄科乡抗日时期的普通百姓,均为高龄老人。他们对时间线索的记忆已经不是很清晰,部分描述与历史记载或有出入,访谈之中我们也在不断地核对时间线索和年代背景。加之有方言和地方俗语的理解困难,一些地名和人名还需要仔细确认。老人们对于抗日战争事件的记忆大多是碎片化的,很难回忆并口述一个完整详实的故事,这使得整个口述史的整理格外艰难。由此想到,北京长城沿线曾经有平西、平北、冀东抗战多个抗日根据地,还有许许多多的故事需要深入发掘,时间十分紧迫!
图8 调查访谈的老师和研究生们
访谈人:北京建筑大学城市经济与管理学院社会工作系
副教授 高春凤
研究生 罗杰韬 姚姗姗 鞠桐 任雅欣
项目资助:北京长城文化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