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长城资讯>【圆桌讨论】长城历史文化前传:燕国北长城的起源与第一次华夏文明保卫战
【圆桌讨论】长城历史文化前传:燕国北长城的起源与第一次华夏文明保卫战
01
长城之父齐桓公
中国的第一条长城并没有建在燕山一线,而是修在了孔子的故乡鲁国北边和齐国的交界处,位于齐鲁大地上,东西长一千余里,名曰齐长城,建于前685年,比秦长城的修建要早400年,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长城。开始修建长城的是齐桓公和管仲,齐桓公就是公子小白,为此他被称为长城之父。更值得称道的是他曾经北伐山戎,在燕山一线组织了一次华夏文明的军事保卫战,正是此次军事行动才引发了后来的燕长城和秦汉长城的修建。可以说,中国的万里长城,是从齐桓公和管仲开始的。
图1 齐长城整体走向示意图(路宗元《齐长城》 山东友谊出版社 1999年)
02
周室衰败 桓侯徙临易
03
山戎“病燕” 齐桓北征
04
尊王攘夷 成就霸业
齐桓公北征山戎救燕是在管仲辅佐下进行的。当时作为春秋五霸之一的齐国十分强大,齐桓公认为这是威镇诸侯的天赐良机,出于为解除与南边强楚争霸的后顾之忧,避免楚与山戎联合南北夹击的局面,便答应了燕庄公的请求。山戎当时的酋长叫密卢,领兵侵扰燕境已有两月,掳掠了不少财物,听到桓公率领大军前来,就向北方逃遁了。齐桓公还听说东边有个无终国不肯附和山戎,便派人去请,无终国果然派了大将虎儿斑前来助战。
图2 齐桓公伐山戎路线推测图(作者在百度中山国介绍底图上加绘)
齐桓公在管仲的陪同下,以“尊王攘夷”旗号发兵十万北征,在燕军配合下,大破山戎,解了燕国之危。齐军为燕国收复疆土后,又一鼓作气向东打到孤竹国,其国君死于乱军之中。经过六个月的艰苦战斗,齐国攻灭令支(今河北迁安西)、孤竹(今河北卢龙),破屠何(今河北锦州*古屠何国所在,一说在怀来),大胜而还。然后“束马悬车”西征,来到今延庆、怀来扫清残敌。
至夏,齐军凯旋回国,燕庄公亲送齐桓公出了燕国南境。桓公问管仲曰:“诸侯相送,固出境乎?”管仲曰:“非天子不出境。”桓公曰:“然畏而失礼也。寡人不可使燕失礼。”乃割燕君所至之地以与之,也就是把燕国国君出境踏上齐国的地方,割让给了燕国。此后,在这个地方曾建有一城,就叫“燕留城”(今河北沧州东北)。北征复燕和割地让燕,极大地提升了齐桓公在春秋五霸中的威名。在管仲的辅佐下,齐国更加日益强盛,如日中天。
05
桓公泉与“老马识途”
据《水经·㶟水注》:“清夷水又西南得桓公泉。盖齐桓公霸世,北伐山戎,过孤竹西征,束马悬车,上卑耳之西极,故水受斯名也。水源出沮阳县东,而西北流入清夷水。”
图3 老马识途传说(网路——中国寓言故事)
清夷水即妫水河。据文物部门考证,桓公泉在今怀来县(沙城)东南,今北京延庆的西部、官厅水库南岸东花园新九街村和南水泉村。关于齐桓公北伐路线历史记载不是很详细,其主要作战方向大致在东北滦河一带。传说,齐军在剿灭燕山东部的山戎、孤竹国之后,不顾疲劳,直奔鸡鸣驿屠何国中心部落而来。一路上齐军与山戎展开厮杀,山戎打不过,且战且退将齐军引进了大山。一进大山齐军便不知东南西北,一直转了三天三夜,还是走不出包围圈。士兵们饥渴交加,士气也下降不少。齐桓公和管仲感到,如此下去将陷入绝境,怎么办?将士中有人主张杀马饮食,有人反对,说是没了坐骑就更跑不了了。争执中,管仲也一直思索着如何突围。他走出大帐,这时忽听山坡下有一个随齐军作战的燕国士兵叹道:“老马啊,老马,你随我多年,想不到如今入了敌人圈套,你我都得在这里等死啊!”那马咴儿地一声嘶叫,跃起前蹄,象要挣脱缰绳去找生路似的。管仲眼睛倏地一亮,他想到马的嗅觉灵敏、记忆也好,如选几匹老马,放它们走,说不定能找到水源或是出路。回到大帐,赶紧把这想法说给了齐桓公,齐桓公也觉得有道理。于是当下就挑选了几匹老马,让它们在前边走,队伍都跟在后面。那几匹老马就像理解主人心意似的,昂首奋蹄,直向沟里走去。走着走着,几匹马不约而同地钻进了东南方向的一个沟岔,但见这里山高林密,怪石嶙峋,沟口掩在几棵大树后面,如果不是老马,别人绝不知道这里有条沟岔。那沟口也绝,只能容一匹马通过,两匹马并排着都走不进去。进去之后,大约走出半里多地,才觉宽畅一些。将士们跟着这几匹老马,翻过山梁,来到山下一片草地,几匹马同时在草地上用前蹄刨了起来。管仲立刻命士兵在此挖掘。不一会儿,水从地下涌了出来,很快就形成了方圆一亩大的泉子。后人便把此泉称为桓公泉。齐军在老马的引导下终于走出大山,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老马识途”的成语故事。
06
“华夏文明保卫战”
齐桓公的霸业全赖管仲的谋略。孔子特别赞到:“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是说如果没有管仲,我可能就变成山戎了。汉族传统装束是束发右衽,衽(音rèn)为衣襟,左襟掩右襟、扣襻在右边为右衽。北方少数民族相反为左衽,即右襟掩左襟、扣襻在左边。正是在管仲的劝说协助下,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领盟各国共同抵御北方民族的侵掠,直至灭亡了山戎,避免了中原汉族文化的一次覆亡危机。
春秋时代,周王室衰落,诸侯纷争不息,周边的戎狄蛮夷趁机从四面八方大规模入侵中原。当是时,西戎攻陷镐京,天子与关中诸侯集体东逃;北狄南下攻灭刑国、卫国,横行黄河以北;南方楚国连续灭申、息、邓、黄等国,降服蔡国,北侵郑国,兵锋直指东周天子所在的洛阳。《春秋公羊传》僖公四年有言:“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此时的华夏民族真到了危亡关头!值此存亡之际,管仲推动齐桓公会盟诸侯,共同出兵抵抗四方蛮夷入侵。在西北面击退北狄,帮助刑国、卫国复国;在南面共同讨伐楚国,迫使楚国臣服周王室,挡住了楚国北上的脚步;又千里出击,击败孤竹、令支,保护了燕国。可以说,正是齐国的登高一呼,实际上代行了周天子承担天下共主的责任,扭转了当时的不利局面,使得华夏诸侯从各自为战、被各个击破的可怕前景中被解救了出来。
管仲和齐桓公北征山戎,被誉为"华夏文明保卫战"。孔子的评价是极其深刻的,因为管仲和齐桓公保卫的并不只是一个齐国和燕国,而是中华文明之天下。这之后,历代霸主也都前赴后继,高举“尊王攘夷”的大旗,击败四方蛮夷,联合中原诸侯,使得华夏民族逐步地强大起来。
07
冬葱与大豆
此次北伐山戎令支、孤竹,齐国也是满有收获的。山戎善于种植冬葱、胡豆,齐国讨伐山戎,把冬葱、胡豆带回了齐国。
山东人喜欢吃大葱与历史、风俗、饮食习惯有关,原产于中原地带的叫夏葱,又叫小葱,相传是神农尝百草时发现的。而我们日常食用的大葱,其实是冬葱,又叫胡葱,是山东从“山戎”引种的。从史料看,山戎是以狩猎、放牧为主的游牧民族。但是,随着历史的变迁,山戎人伴随游牧,逐渐开始了农耕。山戎曾栽种冬葱和戎菽,享誉塞北。“冬葱”,就是今天的大葱。《钦定热河志》载:“戎菽又名胡豆,种出山戎,北土甚多,百谷之中最为先熟。”对此《谷梁传》记载:“齐败山戎,献戎菽于齐”。《管子》中也记载:“(齐桓公)北伐山戎,出冬葱与戎菽,布之天下。”由此,山东的大葱闻名全国,大葱煎饼成了山东的特色小吃,这也是齐桓公讨伐山戎的战绩之一吧,充分体现了长城沿线交战对不同民族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交流融合作用是相当巨大的。
08
燕长城与秦长城
公元前475年,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史称战国时期,其中燕国建国时间较早,传四十四世,历经800多年。燕国经历多年的北与山戎、南与齐国、西与赵国的战争,为了解除边界之忧,先建燕南长城(今易县南至雄县、文安一线)以拒齐,时间可能早于燕昭王时。燕昭王姬平十五年(前297年),燕将秦开袭破东胡,东胡向东北方向却退千余里。燕国在燕山北部始筑长城,西自造阳(今怀来县新保安镇北七里枣二口村东,当地称之古枣阳县城),东至襄平(今辽宁辽阳),长达千余里。分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以拒胡。同时修建燕西长城(位于北京西山)以御赵、敌胡。这应该是北京最早的长城,是燕国构筑的中国北方最大的军事防御工程。
又过了80年后,始皇三十三年丁亥(前214年),西起临洮,东至碣石,借助和连接战国长城构筑起有名的万里长城。清《光绪延庆州志》载:“古长城,在州南二十里,即燕塞,燕昭王用秦开谋置上谷塞,自上谷以北至辽西。秦始皇因其旧址而大筑之,至今岔道(在八达岭之北三里)以北,迤逦而至永宁一带遗址犹存。”至于秦长城在延庆北300里赤城独石口、滦河上游一带,是没有史志依据的。关于北京地区是否存在燕长城,一直有不同看法。2005年,有专家发现北京存在燕长城。其中发现的燕北长城位于八达岭南侧、岔道城东西一线,因为妫水河曾水量汹涌,是防御的天然屏障,而燕国北长城应建在离妫水河南岸两公里左右的山岭地带,城墙不可能跨妫水河而建,只能沿妫水南岸取道八达岭岔道地区,然后经永宁再到密云古北口出北京地界。“这样才能达到有效防御东胡山戎侵袭的战略目的。”
图4 燕北长城分布示意图(景爱《长城》学苑出版社 2018年)
具体说到居庸关之居庸,即因修筑长城而置,应为燕国北长城的重要关口。修筑长城的一线指挥部驻地,推测在古居庸县即今延庆县城。
以上均为个人研究观点,欢迎讨论交流。
【圆桌讨论】居庸关易攻难守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