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长城资讯>《齐长城脚下的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 ——文旅融合绘就“诗和远方”(二
《齐长城脚下的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 ——文旅融合绘就“诗和远方”(二
文旅
巍巍齐长城 泱泱齐文化
在齐文化的浸润下
齐长城脚下的村庄实现了
乡村振兴 华丽蝶变
为进一步挖掘齐文化资源
以文化赋能助力乡村振兴
齐文化研究院联合淄博市广播电视台
共同推出大型纪录片

作为文化传承发展的主要根脉,齐长城是我市最具历史价值的文化象征,也是当前推进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齐长城沿线,一个个文旅融合蓝图悄然绘就......
三个省级重点文旅项目,同时扎堆一个乡镇,这在全省也不多见——这就是博山区域城镇。近年来,博山区域城镇聚焦文旅融合,聚力项目建设,“三驾马车”齐头并进,不断跑出文旅融合发展“加速度”。
九龙峪“村景融合”
伊家楼村地处山区,是一个山多地少的贫困村。如今的九龙峪,已经建成九龙峪山地公园,每年的旅游旺季可谓是人气爆棚。不过在以前,这里却还是是一片荒山野岭,少有人知。
经过考察和反复论证,村领导班子决定,要规划建设以九龙峪景区为基础的九龙峪山地公园。
在村领导班子带领下,历经三年时间,九龙峪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原始的荒山野岭,入选山东省首批乡村振兴示范村,变成了今天生态自然、休闲娱乐的山地公园,描绘出了一幅“村在景中、景在村间”的美丽乡村画卷。
面对着美好的发展前景,伊家楼老中青三代领导班子都干劲十足、动力满满。如今,“九龙峪”已经成了伊家楼村的代名词,美丽乡村建设也让伊家楼村成为了乡村振兴发展的示范样板。
岜山康养“凤凰涅槃”
相隔不远,一个个奇迹在2.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也在不断发生。从1978年,远近闻名的的“三缺村”,到1989年,工业产值突破亿元,名冠山东,再到2019年产值近15亿元,40多年风云变迁岜山集团不断飞跃发展。
岜山的发展从一口651米的深水井开始,从染织厂、毛纺厂、棉纺厂等传统产业到纤维织造、制药医疗、文旅康养等新兴产业密集呈现,再到现如今依托深厚的齐派医学底蕴,打造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一切的变化都是岜山集团浴火重生,凤凰涅槃的艰难淬炼。
淄博是中医药学起源地,是扁鹊故里。齐派医学对中医学形成起到关键作用。岜山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深入发掘和研究齐文化,弘扬扁鹊精神,发掘传承把扁鹊为代表的齐派医学,打造了健康山东、健康淄博、健康博山的国际名片,进一步推进了乡村振兴。目前,岜山已建成万杰康复医院、岜山颐养小镇、岜山中药饮片基地、中医药文化馆等重点项目,全力打造立足鲁中、辐射全省、影响全国的综合性中医药健康文化旅游基地。岜山康养“凤凰涅槃”。
红叶柿岩“历久弥新
同样跑出文旅融合发展“加速度”的还有乡伴红叶柿岩理想村。300多年以前,这里就是文人墨客游戏山水、吟诗作赋的好去处。如今,文化赋能、文旅融合,让这个休闲圣地再次焕发生机。
乡伴红叶柿岩理想村项目先后与乡伴集团、山东文旅、国家地理签订战略合作,打造“齐长城脚下的琉璃生活村”,将地道的博山美食、绚烂的琉璃艺术、多彩的乡野度假、时尚的返乡创业融入在一起,通过“山色、水意、火韵、土味”四大生活主题,逐步发展为全市旅游新高地、城市新名片、醉“红”打卡地。
九龙峪、红叶柿岩、岜山,立足区域生态文旅资源优势,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三驾马车”可以说跑出文旅融合发展“加速度”。
齐长城沿线,乡村振兴正在有序进行。乡村振兴不仅依靠组织振兴、生态振兴,产业振兴,同时更是离不开人才振兴、文化振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博山区池上镇聂家峪村,充分挖掘特色乡村文化,讲好文化故事,整合了10多个部门的涉农资金1600多万元,用于樱桃冷棚、餐饮住宿、蔬菜暖棚、农家乐民宿改造等乡村旅游项目建设,截村民脱了贫,村集体也增加了收入。
沂源县鲁村镇,沂河源田园综合体,摄制组看到,这里不仅有规模化食用菌种植基地、几千亩的水肥一体化高标准农田……田园乡间还建起了各种充满艺术气息的民居和设施。以艺术活化美丽乡村的初衷与原则,他们立志打造‘艺术振兴乡村’的标杆,以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效造福家乡父老。




艺术激活乡村活力,助力乡村振兴;依托禀赋资源,积极实施产业振兴;基层党员改革创新、敢想敢干,实现组织振兴........一个个齐长城脚下贫穷落后、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在齐文化的浸润下,成功实现“华丽蝶变。齐长城脚下,一个个乡村振兴故事娓娓道来;一幅幅新型产业下的乡村振兴画卷徐徐展开!
- E N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