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长城资讯>委员建议:建立“丝路文化带”和“长城文化带”
委员建议:建立“丝路文化带”和“长城文化带”
“由于丝路沿线的各类相关遗产分布广、形态复杂、涉及省份和城市多,使人们对它们缺少真切的感受、系统的把握和可触摸的体验,难以给人完整的作为‘丝绸之路’而存在的形态特征和内涵彰显。”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建议建立“丝绸之路文化带”。
古老的丝绸之路是连接和造福中国与世界的经济、文化之路,在“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分布着大量的文化遗产,包括古道路、古城址、古镇遗址、古堡遗址、石窟寺、古寺庙、关隘、烽燧、古墓群、古代石刻、古建筑、古码头及古代港口、陶瓷窑址、古沉船及造船遗址、古仓储遗址等以及大量可移动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这些极其丰厚的文化资源共同见证着中国境内先民们在丝绸之路沿线曾经的独特创造和文化辉煌,也见证着中华民族与外部世界的深刻交往和极大的文化包容。
贺云翱觉得,对中国境内的相关遗产采用“丝绸之路文化带”(以下简称“丝路文化带”)建设的策略,就能够把那些现状分散、彼此孤立但历史上存在实质性关联的、属于同一个文化生命体的文化遗产资源重新整合建构为一个文化遗产保护带、传承带和当代文化发展带,从而实现丝路沿线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贺云翱建议,一是国家有关部门组成国家层面的中国境内丝路文化带建设协同领导机构,成立中国境内“陆上丝绸之路文化带”和“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带”建设省部际会商小组,共同推动实施该文化带的建设任务。
二是丝路文化带建设中,对“文化带”涉及的相关文化遗产的认定、认知充分尊重作为线状文化生命体各类文化要素内在的内涵、功能、布局和时空结构,尊重每一种相关文化要素在文化带中的地位、意义和价值。从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推动“文化带”沿线当代文化及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科学角度建构“丝路文化带”的建设体系。
三是,丝路文化带沿线各省、自治区应组织本省的相关力量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制本省的丝路文化带建设规划,再由有关部门总体规划。
四是促进“丝路文化带”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协同发展。充分彰显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国土大国和现代文化大国的文化空间特色及宏大气象;促进东、中、西部的协调发展;提升文化带分布区域的文化建设水平和质量及城乡人民的文化自信等。
“将长城文化带纳入国家重要战略布局,可以使长城文化带建设成为连接京津冀的文化纽带。”全国政协委员、民进河北省委副主委、河北省文化厅厅长张妹芝则提出了建设河北长城文化带的建议。
河北境内长城有分布范围广、年代跨度大、建筑形制多样、价值较高等特点。河北境内长城的这些特点,决定了长城保护工作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也更具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
张妹芝认为,要统筹做好长城保护利用与交通、生态、环境保护、城乡建设等各项规划衔接,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促进经济文化交流融合。将长城沿线的各类资源作为一个系统加以统筹考虑,以保护长城和优化生态环境为基础,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为目标,以展示长城文化特质和发展区域文化产业为重点,促进山地郊区资源整合。
张妹芝在提案中还提到,长城分布于河北燕山、太行山、坝上高原等59个县(市、区)中,长城多因山就势而建,许多段落交通不便,发展落后。长城沿线县区中省级以上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81处,占全省总数的2/3(省级以上共112处)。59个县区中贫困县有23个,占全省总数的59%(39个贫困县),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然而,长城沿线的名城名镇名村,积淀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凝聚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多领域的庞大信息。
长城是巨型线性文化遗产,其保护、传承、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期工程。长城文化带建设涉及多个部门、多个地区,为推动该项工作取得成效,张妹芝建议:
一是建立多部门协同机制。长城文化带建设需要文化、文物、农业、园林绿化、交通、旅游、国土规划、城乡建设等多个部门的协同推进,应系统梳理文物保护、生态涵养、新农村建设、沟域经济发展、旅游等方面的政策,完善政策的衔接与配套,形成合力,同时充分发挥区县在推进长城文化带建设中的主体责任。
二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议国家层面将河北长城文化带建设纳入重点项目支持范围,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将河北省有关项目纳入国家部委工作计划或项目盘子,确保长城及沿线文物得到有效保护,乡村振兴战略得到贯彻落实,全面实现沿线乡村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三是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河北境内长城分布的59个县市区中,贫困县占到23个,经济发展水平总体滞后。多数县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国家应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推进沿线区县经济转型升级。(徐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