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长城资讯>中国文物报:质量是核心 品牌引方向

中国文物报:质量是核心 品牌引方向

发布时间:2017-04-27
作者:

阳春三月,万物勃兴。在国家文物局的精心指导、各地文物部门的积极支持和相关单位踊跃参与下,由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中国文物报社主办的第三届全国优秀文物维修工程评选推介活动,历时一年,经过申报、初评、现场复核把关、终评, 10个文物保护维修工程项目脱颖而出,荣膺本届全国优秀文物维修工程奖。

  质量是一切工程项目的灵魂,文物维修工程质量尤其重要,它不是在一张白纸上绘“蓝图”、平地上起大厦,其对象多为历经千百年历史沧桑、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物古迹。文物古迹历经时间的洗礼依然能够留存至今,其本身也是先人独具匠心、追求卓越的最直接的物化载体。因而,文物维修对工程质量应有更严苛的标准和要求,必须将保护文物、传承文化作为第一要务。
文物维修工程既是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也关乎工匠精神的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既有利于维系文物的健康与尊严,又彰显文物在当下社会与经济发展中的贡献。

  因此,优秀的文物维修工程要传承历史、服务当下,也要面向未来。首先,要尊重历史,充分研究、捋清文物所承载的历史文化脉络,在维修中传承、保护好相关历史信息、传统技艺等精神文化价值。要充分展示文物古迹的政治、社会、历史、艺术等文化内涵。其次,要尊重当代文明。文物维修要保持原状,尽可能地减少干预,在充分尊重文物的特性和固有空间的前提下,不排斥运用当代科学技术、不排斥环保、相融的新材料的使用,以保持文物的健康,延长其寿命。再次,要建立完备的工程档案,为文物的再次维修留下可资参考的依据。

  文物维修工程是专业的,也是社会的。优秀工程一定要与时代精神相符合,要与当代社会相融合。古建筑应维修到什么样的状态、怎样算是维修好,需要畅通专业与社会的对话交流渠道,加强文物维修的知识、价值、意义乃至维修原则、技术的普及宣传,引导社会各界关注文物保护、正确认识文物维修,进而动员公众依法、有序、科学地参与文物维修。为文物本体祛病延年的同时,还要考虑未来使用和维护的需要,讲好文物本身与周边社区相关的故事,使文物维修的成果实实在在惠及民众,使他们能从文物维修工程的实践中不断提高获得感,进而增强保护的动力。位于历史街区、古村落中的古建筑维修尤需如此。

  在本届优秀文物维修工程的当选项目中,不乏切合上述理念的典范,如在河北曲阳北岳庙,敦煌研究院工程团队不仅标本兼治,规范地修复好了壁画,还建立了小型气象站和内部物理环境的监测点,使壁画有了日常“保健”手段。湖南通道县风雨桥群的修复,不仅仅修复了承载侗族文化象征的风雨桥,还畅通了侗寨之间的安全交通,在修缮过程中既宣传了文物保护知识,也充分尊重当地的文化、村民的意愿,并考虑居民的通行,得到了居民的理解、支持和参与。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许对于一般人只是一句常用口号,陕西的明代长城遗址建安堡,如今作为建安堡村的“围墙”,已经“长”在村民的心里。建安堡修复工程结合民生,普及文物保护政策和理念,使群众发自内心支持和参与了维修保护。

  ……

  对于一般工程,“质量第一”是百年大计,而文物维修工程则是民族的千秋大计。全国优秀文物维修工程评选推介,就是要在文博行业高扬起质量第一的旗帜,促进崇尚科学的文物保护理念,向精益求精致敬。连续举办三届的全国优秀文物维修工程评选推介活动,将引领文博界保持初心,牢牢抓住质量核心,努力打造文博界的“鲁班奖”,将先进的文物保护理念、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开放共享的公益行动诠释给社会,让文物维修工程更好地走进生活、融入社会,惠及民众、服务社会。(钦  湘)


文章来源: